保险史话

旧上海民族资本银行自办的保险公司

作者:成继跃、陈庆彪

   民族意识崛起

   19世纪80年代后,随着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有中国人自己的银行为它们提供低利贷款,融通资金。1897年5月27日,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在上海成立。其后,华商银行纷纷设立。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一跃成为世人瞩目的大都市,内外贸易居全国之冠,工商业之发达,全国无一城市能望其项背。由于外国银行大量进驻上海,加之华商银行的不断壮大,近代金融的世界潮流在此交汇,东西方银行文化交相辉映,金融之盛,位世界前列,在短短的一个多世纪中,上海从一个海滨小城一跃成为远东最大的都市,金融业远远超过香港和孟买,成为全国金融中心和远东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当时就有“东方巴黎”、“东方不夜城”之称。老外滩一带的34幢银行大楼,是上海百年金融凝固的历史,标志着上海曾作为远东商业巨埠和金融中心的无可争议的地位。1949年解放前夕,在上海的银行以及钱庄、信托公司等共计230余家。

   上海是中国民族保险业的摇篮和中心。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保险公司纷纷登陆中国,中国保险市场逐渐形成。外国保险公司凭借不平等条约所持有的政治特权扩张业务领域,利用买办招揽业务,垄断了早期的中国保险市场,从中攫取了巨额利润。这一严峻事实,激励着中国人民奋发图强、维护民族权利、自办保险的民族意识。1865年5月25日,义和公司保险行在上海创立,这是我国第一家自办的保险机构,其成立打破了外商保险公司独占中国保险市场的局面,为以后民族保险业的兴起开辟了先河。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为适应航运业发展的需要,先后在上海创办了“保险招商局”、“仁和水险公司”和“济和水火险公司”等官办保险公司,取得了较好的经营业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商对中国保险市场的控制。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私人资本兴办工商企业,一批近代工矿企业的兴起,必然产生对民族保险业的需求。在这些主客观条件的推动下,民族保险业得以很快发展。从1912年到1925年,国内陆续创办了华安合群等30余家民族保险公司,其总公司大多在上海,10多家外商保险公司也在上海设立了分公司和营业机构,上海成为中国民族保险业的中心。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后方发展起来的国民党官办保险机构和一些私营保险公司又纷纷将其总公司迁回上海,外商保险公司也在上海陆续复业,投资保险业的风气再度兴盛起来,解放前的1948年,在上海的保险公司一度达241家,其中外商保险公司就有63家,堪称上海保险历史之最。

   民族资本银行自办保险公司

   20世纪30年代以前,华商自办的保险公司都因资本微薄、规模不大、经验不足、管理不善,不为社会所重视。有些从事银行业务的民族资本家鉴于英美保险事业发达,每年有巨额保险费收入,经过一定的积累,保险公司竟成为各种企业的出资人,可以左右大型工商企业,并且通过投资保险业,可以开展多样化经营、分散风险、扩大利润来源、壮大银行自身的力量。因此,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中国民族金融资本大规模投入保险业,许多银行家开始兴办保险企业。民族金融资本相继投入保险业,既保障了银行资金的安全,又从保险业务收入中得益,也为保险业增强了实力。银行与保险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大大地促进了中国民族保险业的发展。

   中国实业银行投资设立永宁水火保险公司

   1915年9月,李士伟、周学熙等实业界人士筹办民国实业银行,1919年12月改名为中国实业银行,设总行于天津,1932年4月迁到上海。资本75万元,主要负责人言敦源、龚心湛。原系官督商办,1927年增加官股,成为官商合办银行。1935年为交通银行所接收。

   1915年8月,中国实业银行在上海设立永宁保险行,1932年改组为永宁水火保险公司。总经理为许敬庐。永宁保险公司是中国最早由银行开设的保险公司。解放后获准复业,1952年并入公私合营新丰保险公司。

   中南银行等创办安平保险公司

   1921年7月5日,中南银行正式开张。总行设于上海汉口路110号。黄奕柱为董事长,胡笔江为总经理,因为银行是由中国金融、工商界人士和南洋华侨合营,故定名为中南银行。1924年,经股东会决议增资250万元,合计资本达750万元。这样的规模在当时的商业资本银行中是绝无仅有的。1922年7月,中南银行首先在天津设立分行,以后又在北京,厦门、汉口、广州、南京、杭州、苏州、无锡、重庆、香港等地增设了分、支行。中南银行开业后,先在上海总行设立业务部,主要经营存放款业务,继而涉足贸易、保险、信托、工业等行业。日寇发动侵华战争以后,中南银行也和全国许多银行一样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使中南银行元气大伤,经营管理也不如从前。1952年全国各商业银行联合改组为公私合营银行,中南银行也参加了公私合营。

   1926年12月11日,由中南、交通、国华和东莱等银行投资100万在上海创办了安平保险公司,总经理为唐伯钧,主要业务为水险和火险。解放后获准复业,1951年并入公私合营太平保险公司。

   金城银行独家投资创办太平保险公司

   金城银行成立于1917年5月,设总行于天津。创办时最大股东为安徽督军倪嗣冲和按武军后路局总办王郅隆,实收资本50万元,1927年增至700万元。业务以对工业放款和投资较多而闻名。1936年,存款总额达1.8亿余元,一度超过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居私营银行的首位。1939年,总行由天津迁至上海,总经理为周作民。金城银行是中国当时最著名的私营商业银行,经营业绩显著,其储蓄存款总额一直雄居旧中国私营银行榜首,与大陆、中南、盐业三家北方银行合称“北四行”。金城银行早期将投资重点集中于工矿、交通事业,后将重点转向保险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金城银行于1952年底与其它行庄合并﹐组成公私合营银行。

   1929年11月20日,由金城银行独家投资创办了太平水火保险公司,总公司位于上海江西路212号金城银行大厦,资本为100万元,实收50万元,办理水、火、船壳、汽车等保险业务。负责人为丁雪农。1933年夏,为了扩大经营,金城银行又联合大陆、交通、中南、国华和东莱等5家银行参股,将太平水火保险公司改组为太平保险公司,资本增加到500万元,实收300万元,由黄奕住任董事长,金城银行行长周作民任总经理,丁雪农任第一协理,王伯衡任第二协理。随着资本的增加,经营实力的增强,太平保险公司从1933年到1936年先后兼并了安平、丰盛、天一等保险公司,形成了太平保险公司集团,是当时规模最大的华资保险公司之一。

   随着财产险业务的成功,太平保险开始涉足寿险业务。1934年4月20日,太平保险公司成立人寿保险部,后由交通、金城、大陆、中南、国华、东莱等银行共同出资100万元作为资本金,于1938年12月30日成立了太平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周作民任董事长兼总经理,丁雪农、王伯衡任协理。到1941年底,太平人寿的有效保额达3500余万元。至此,太平人寿已成为华商保险业中规模最大、实力最强和市场份额占有最多的民族保险公司。抗日战争爆发后,太平人寿的经营重点集中在国外业务,受到海外华侨及当地民众的欢迎和支持。解放后,太平人寿国内业务得到恢复和发展。1951年,上海15家私营保险公司合并,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参股,以太平人寿为骨干组成公私合营太平保险公司,周作民任董事长,林震峰任总经理,金瑞麒任副总经理。1956年,太平保险公司根据国家统一安排,将公私合营新丰、太平保险公司合并为公私合营太平保险公司,停办国内业务,经营重心转移到国外,主要经营海外保险业务,并将总部迁往北京。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创办大华保险公司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于1915年成立于上海,是由知名银行家陈光甫先生发起的一家纯民营银行。在业务发展初期,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稳健经营、善于创新,首创银元、银两并用,开办一元储蓄存款,提倡对物信用,创办铁路货运押运等新业务,在12年间迅速发展为全国性重要的商业银行。1927年起陆续增设分行,并拓展信托和保险业务。1934年开始扩展机构,全盛时全国分支机构总数达到111家,存款大幅增加,成为全国最大的民营银行之一。抗战后,总部迁往台湾。

   1927年3月19日,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创办大华保险公司,资本为12万元。总经理为潘学安。1942年11月,大华保险公司加入上海“久联”分保集团。解放后获准复业,1952年并入公私合营新丰保险公司。

   四明银行创办四明保险公司

   四明银行由浙江富商创立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8月16日),总行设在上海, 行址初设宁波路,1921年9月迁江西中路转角,北京东路240号。资本为150万两。开办时以周晋鏕(金箴)为董事长,陈熏为总经理,虞洽卿为协理。1927年后,以孙衡甫为董事长兼总经理。1936年加入官股,成为官商合办银行。解放后,国家没收旧政权官股,由政府派员监理,保留原行名,继续营业,成为最早的公私合营银行。

   四明保险公司于1933年4月6日成立。由商人孙衡甫、俞佐庭等人发起,四明银行为主投资,注册资本100万元,实收50万元。总公司设于上海,初在南京路390号,后迁北京路四明银行附楼内。董事长孙衡甫、副董事长俞佐庭、总经理谢瑞森。在南京、汉口、重庆、天津、杭州、宁波、济南建分公司,北京、南昌、九江、长沙、苏州、无锡、镇江、烟台、威海、福州、温州、宜昌、芜湖、常德、青岛、西安等20多处设代理处,经营水火险、汽车险、火车险、航空险、邮包险、兵盗险、茧子险等业务。由于稳健经营,业务一度兴盛。1947年8月,增资为法币1亿元。解放后,因公司有官股,曾由军管会监管,后准其复业,但因业务清淡无意继续经营,于1950年3月申请停业。

   聚兴诚银行创办兴华保险公司

   聚兴诚银行是四川最早成立的一家民营商业银行,也是我国早期著名的商业银行之一。它创立于1915年,是从一个旧式商号演化为一个家庭完全控制的近代银行。它经历了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党政府两个历史时代,遭受了以军阀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的严重摧残、官僚资本的重重挤压、帝国主义的觊觎控制以及家族之间的纷争攘夺和劳资之间的冲突斗争等种种磨难,在迂回曲折的道路上求得生存和发展。因此,通过30多年的辛勤创业,苦心经营,它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营银行的经验,建立了一套经营管理制度,在旧中国的金融业中成为比较成功的一例。对扶助四川一些工商业的发展,调剂金融市场,促进商品流通,曾起过一定作用,在四川和国内近代金融史上占有相当的地位。解放后,经过改造,实现了公私合营。

   1933年10月15日,聚兴诚银行独资创办的兴华保险公司在重庆正式成立,资本总额为100万元,实收50万元。专营水险和火险业务。董事长为扬灿三,总经理为任望南。在长江沿岸的汉口、沙市、宜昌、万县、涪陵、南京、长沙等地设立了办事处或代办处。1937年,聚兴诚银行联合川康、平民、重庆等6家银行以及民生公司等企业参加合股,将兴华保险公司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为扬灿三,总经理为周见三。抗战胜利后,其总部迁入上海,业务范围也从各种房屋、货栈、商品、各种运输货物及船身水险,发展到寿险及意外险、信用险,以及利益损害险、兵险、盗窃险等。1942年11月,兴华保险公司加入上海“久联”分保集团。解放后获准复业,1952年并入公私合营新丰保险公司。

   中国垦业银行创办天一保险公司

   中国垦业银行于1925年9月创办于天津,命名为垦殖银行,资本125万元。后迁到上海,改名为中国垦业银行。主要负责人为秦祖泽、俞佑庭。

   1934年2月1日,中国垦业银行投资500万在上海创办天一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为谢志方。1936年5月被太平保险公司收购。

   中国农工银行创办合众保险公司

   中国农工银行的前身为大宛农工银行。大宛农工银行于1918年12月4日开业,后于1920年改为商办,因营业扩大,于1927年2月改名为中国农工银行,1928年呈准发行纸币。首任经理卓定谋,副经理吕志琴,总行设在北京,并在上海、汉口、天津、杭州、长沙、南京等地设分行。1931年2月,总行迁到上海。解放后被政府接管停业。

   1943年,中国农工银行在重庆创办合众保险公司,在重庆、成都、合江、兰州等地设有分支机构。抗战后,总公司迁往上海。解放后复业,1949年7月参加上海“保联”分保集团,后停业。

 

资料来源:

1.《中国保险百科全书》,中国发展出版社,魏原杰主编

2.《中国保险史》,中国金融出版社,《中国保险史》编审委员会主编

3.《招商局史》近代部分 ,张后铨主编

4.《中国古近代金融史》,复旦大学出版社,叶世昌、潘连贵著

5.《中国金融通史》,中国金融出版社,李飞主编

6.《上海文史资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

7.《近代上海地区方志经济史料选辑》1840~1949年,黄苇,夏林根编

8.《上海市保险业职工运动史料》,中共上海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主编

9.《中国银行业史》,山西经济出版社,黄鉴辉著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