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发布

现代保险服务业的内涵与发展研究

简介

  “现代保险服务业的内涵及发展研究”是保险业“十三五”规划课题的重要研究课题。随着保险业的快速发展和金融混业经营趋势的不断增强,保险业与银行业、证券业务等金融机构业务之间的交叉、渗透融合程度不断加深。在此背景下,泛保险、类保险的保险形态不断出现,给保险业的发展带来诸多挑战。为了给保险业的发展奠定基础,需要从理论、社会治理等角度全方位重新剖析现代保险服务业的内涵,界定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边界。

摘要

  “十三五”期间,我国保险业面临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环境和总要求,同时,肩负着从保险大国迈向保险强国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和使命。无论是外部环境和需求,还是内部转型与发展,均需要就行业发展的一系列基础问题,特别是理论问题,开展前瞻性和系统性研究,以便指导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作为金融服务业,任何一个国家的保险业都不可能是独立存在,它有赖于社会和经济环境,更得益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保险行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自身的能力,比能力更重要的是经营理念和能力,是理论与文化。因此,就“现代保险服务业的内涵”问题的研究,需要在社会、科技和行业三大时代背景下展开,进行系统思考和理论创新,为行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保险业的“内涵”问题决定了行业的“范围”,而“范围”问题决定了行业的社会职能界定和发展空间。“内涵”问题及其发展涉及保险行业存在的基本逻辑和基础理论,同时,涉及保险行业未来发展的基本依据和基本路径,此外,更涉及社会变革和进步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就当前而言,一是“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的任务。从保险的视角看,面临公共管理和社会保障领域的新机遇。二是“互联网+”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将全面和深度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变革与进步。从保险的视角看,不仅面临经营基础,如集合和风险经营等领域,来自互联网企业“逆袭”的威胁,还面临相关“外延”行业的跨界经营的挑战。

   未来的保险业态,“延伸”将成为重要属性。延伸将顺着两条路径展开,一是服务链,二是产业链。服务链是指以客户为中心,按照客户的消费和需求进行发散性延伸。产业链是指以保险为中心,按照跨界和融合的思维,遵循共享经济逻辑,以降低交易成本和实施集团采购的思路,进行前后向的延伸。这种延伸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商业模式。

   内涵与外延是一种辩证关系,就一般而言,人们总希望能够扩大“内涵”,认为这样就能够为自身划出更大“地盘”,为发展营造更大的空间。但内涵和外延除了表现为质与量的关系之外,它们之间还存在着反变关系,即内涵与外延是相对的,内涵越大(广),则外延越小(狭),反之亦然。通俗地说:当你对一个事物的规定越多,符合规定的事物就越少;你对一个事物的规定越少,符合规定的事物就越多。因为,内涵有其自身规定性的特点,更有自身以外规定性的属性。但与此同时,要把握两个关键:一是理解内涵与外延的反变关系,特别是在目前和未来的大背景下,简单地定义行业的“内涵”可能是不明智的,尽管行业可以努力争取更大的“内涵”,但与此同时,行业的“外延”则更狭隘,未来发展空间将受限。二是理解外延的“属”与“种”的关系,理解“上位概念”与“下位概念”的逻辑。在此基础上,对保险的功能与属性,从社会的视角,进行再认识和再定位,强化其“属概念”,和“上位概念”,为整合与发展寻求理论支持,并预留空间。

   从未来社会、经济和商业发展的形势看,融合和共享是基本趋势和方向,跨界是基本方法和路径,经营,特别是基于价值管理的经营,将实现从企业和行业,向产业链、供应链和消费链,向“场景”和“生态圈”的过渡和迁移。这种变化已不再是一种经济和商业概念,而是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必然,适应这种变化,不仅需要相应的能力,更需要转变观念、文化自信和理论支撑。当今和未来的保险业不再是独立存在的,保险不再是以“产品”为一个“点”的存在,而是将从“点”,逐步过渡到“产业链”,并进一步过渡到基于“消费场景”的存在,最终将过渡到融入到相关产业“生态圈”的存在。因此,不能孤立地观察和研究保险的“内涵”问题,需要从与相关保险的环境(生态圈)着眼,从研究保险的“外延”入手,去思考和分析保险与相关领域的依存关系,以及依存形式。用辩证的观点看,保险的“内涵”更多的由“外延”界定和规定的,同时,处于“外延”的行业可能通过产品和服务,甚至是无形的“功能”形式,实现对保险的跨界和融合,甚至是颠覆、是“逆袭”。为此,需要对未来保险可能涉及的环境领域做相对性研究,更需要有客观和理性的判断。

   从研究的目的看,“现代保险服务业内涵”的研究,面临“守”与“扩”的两个取向,与此同时,也面临相应的约束。从“守”的视角看,作为一种现代社会的经济制度安排,保险具有其特殊性,需要一种专门化的制度安排来保证,核心是“偿付能力”管理。从社会管理的视角看,“专门化”的社会管理,目的是确保保险公司(业)作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者”能够切实履行职责,这是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平和稳定的需要。同时,也是保险业“安身立命”的逻辑基础。因此,无论是就社会公共利益,即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还是保险业的秩序与发展,社会需要守住保险(业)的“底线”。从“扩”的视角看,无论是从社会发展与进步看,还是从行业发展的空间看,简单的“守”都是不可能的,更是不明智的。未来,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个增长点是服务业,服务业强调的是客户体验,推崇的“全过程”和“一揽子”服务,这势必需要对相关产业和功能的整合,因此,每一个处于服务产业链的行业和企业均面临着通过跨界和上下游的整合,来扩大自身的服务范围。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效率将成为社会和市场选择的决定性因素,而提高效率的重要手段是基于客户需求的深度经营,形成一种“范围规模”效应。前述的相关行业的“泛化”,许多也属于这一范畴。因此,保险行业面临着“不整合,则被整合”的挑战,因此,简单的“守”是守不住的。

   研究我国现代保险服务业(内涵)的意义,重点和关键不是研究它“是什么”(小内涵)的问题,而是它应该“做什么”(大内涵)的问题。“小内涵”是针对狭义和学术意义上的保险,而“大内涵”则是针对现代保险业服务业,是社会意义上的保险。从“小内涵”看,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保险经济补偿机制,即是对保险基本内涵和基础功能的总括要求。从“大内涵”的概念,应当回到新“国十条”的口径:保险是现代经济的重要产业和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是社会文明水平、经济发达程度、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志。用发展的眼光看,保险应当是社会管理的基本手段,包括公共管理和个体管理,包括了风险、不确定性、预期、安全和财富管理,具体而言包括了财产、责任、利益、健康、养老和生存等形态。重要产业是社会经济与管理视角的定位,解决有位与有为的关系;重要标志是判断发展水平,也是重视与投入的依据。同时,面向未来,特别是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实现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保险的内涵应当是一个更加宽泛、虚化和动态的概念,为行业的与时俱进和全面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目录


一、前言

二、研究背景

(一)社会背景

1、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

2、十八届五中全会《十三五规划》

3、金融体系改革

4、老龄化

5、农业现代化

6、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二)行业背景

1、新国十条

2、行业发展实际

3、行业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三)科技背景

1、总体框架

2、互联网

3、平台化

4、大数据

5、感测技术

6、行为科学

7、人工智能

8、生命科学

9、精准医学

三、相关理论

(一)国家治理理论变迁

(二)政府与市场的职能理论

1、关于政府职能的认识

2、关于市场职能的认识

3、关于政府与市场职能的关系

(三)保险型社会与保险国家

1、埃瓦尔德的“保险型社会”

2、贝克尔的“保险国家”

3、美国“保险型社会”构建研究

(四)大数据改变预测科学

1、从“抽样”到“全量”

2、从结构到非结构

3、从质量到数量、维度

4、从内部到外部

5、从历史到实时

6、从拥有到知道

7、从标准到语义

8、从满足到追随

9、从数据到可视化

10、从高成本到接近免费

四、“外延”研究

(一)养老保险“外延”--- 养老产业生态圈

1、养老产业内涵

2、社会养老面临的挑战

3、长期护理产业

4、养老产业发展的政策依据

5、基本判断

(二)汽车保险“外延”--- 汽车产业生态圈

1、汽车产业

2、汽车产业发展趋势

3、汽车后市场

4、汽车金融

5、基本判断

(三)健康保险“外延”--- 健康产业生态圈

1、产业发展背景

2、发展路径

3、产业生态圈结构

4、互联网医疗

5、基本判断

(四)传统保险“外延”--- 互助经济生态圈

1、全球市场

2、发展沿革

3、互联网时代变革

4、基本判断

(五)国内保险“外延”--- 离岸保险生态圈

1、离岸金融

2、地下保单

3、基本判断

五、研究对象

(一)内涵

(二)保险

1、保险的性质

2、保险的功能

3、保险的作用

(三)服务

六、研究框架

(一)基本逻辑

(二)重要观点

1、不确定性的再认识

2、重视风险心理学

3、充分利用正外部性

4、风险的减量管理

(三)保险功能的演进与发展

1、传统保险功能

2、功能演进

3、 现代保险功能的基本诠释

(四)现代保险服务业的含义及特征

(五)研究目的

(六)“小内涵”与“大内涵”的关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