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评论: 北大保险评论(系列)
前不久在参加一个有关养老保险和财富管理的论坛时,我仿照卡耐基从鼓励富人做慈善的角度提出的“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的名言,也从老年人的角度提出了一个观点:“在贫困中死去是一种痛苦,在孤独中老去是一种悲哀”。没想到,我的这个感慨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共鸣。
对人类来说,不论性别、财富、年龄、国籍,有一件事情是很确定的,那就是除非发生意外,每个人都会经历“老”的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人类的寿命越来越长,全球人口正在快速老龄化,由此带来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可以说,人口老龄化既是人类社会发展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同时也是当今国际社会面临的一个最为重大的挑战。
老龄化的挑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但中国的情况尤为严重。这主要表现在庞大的老龄人口规模和快速的增长率上。据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数字显示,自1980年以来,60岁及以上的人口数量已经翻倍;到2050年,8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将是现在的4倍,达到3.95亿人。而截至2011年末,中国大陆有1.23亿65岁及以上老人,约占总人口的9.1%,规模超过欧洲老年人口总和。从增长率来看,以中国、美国、日本、德国、印度五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为例,2010年,中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的增长率为 5.2%; 美国为2.3%; 日本为2.8%;德国为0.8%; 印度为2.8%。
中国老龄化的挑战还不仅仅只是从一个庞大的老龄人口规模和很高的增长率反映出来。据我的观察,国人心态的“老化率”(这是我杜撰的一个名词。它并不是通常人们所指的“未老先衰”的现象,而是指到了六十岁这样一个目前公认的老龄年纪以后,对自己“已经老了”的这种状况的自我暗示和自我强化的心态)较之西方发达国家为高。这可以从我们经常听到的“年龄大了、体力不支”、“老了,不中用”、“老了、还折腾什么呀”等常见语中反映出来。我认识许多发达国家上了年纪的外国人,别说六、七十岁,就是八、九十岁的老人也很少把“我老了”这样的语词挂在嘴边。心态老龄化将会加剧自然年龄的老化,放大老龄人群所固有的劣势,进一步恶化老龄社会所产生的各种问题。加之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实施了三十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特有的二元经济结构、长期历史欠债等因素的交织作用,使得“未富先老”的中国比世界上任何国家的养老问题都更加严峻。
德国社会学家孔德曾经说过:“人口就是命运”。许多研究表明,老龄化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同时,老年人退出了工作,不再创造财富,但所耗费的资源、特别是医疗资源却要大大高于工作人群。根据学者薛涌调查的美国数据显示,尽管考虑到高昂的教育费用,一个孩子消耗的社会资源还是比一个成年人少28%;而一个老人则比工作的人多消耗27%的社会资源。中国老龄科研中心201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的余寿中,有2/3时间处于带病生存状态。与此同时,在老年人生病、住院的时候,家庭主要工作人员需要请假,需要陪护,这也会影响劳动人群的工作效率、降低劳动生产率。除此之外,老年人问题处理不好的话,还会破坏家庭和谐、影响社会稳定。
引述这样一个事实绝不是否定老年人的价值。相反,我曾经说过:“生命的每一个过程都是美好的:婴儿的童趣、少年的狂野、中年的潇洒、老年的神闲,这是一个完整生命的构图。既然生命是由一个个过程所组成的,那么,尊重生命就要尊重生命的全过程,而由于“老人”对社会曾经做出贡献和在晚年时由于“心有余而力不足”所透出的那份“无奈”,他们有千万个理由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应当说,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正是在这个阶段才更能体现出来:全社会对老人的珍重就是对文明的膜拜;年轻人对老人的善待,就是对自己的钟爱。话虽这么说,现实却告诉我们,要让老人安度幸福的晚年面临着很大的困境。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和日益显现的养老窘况,越来越多的人对养老忧心忡忡。最近的一份在线调查显示,对未来养老担忧的人群比例竟高达70%左右。
养老最需要什么?物质财富无疑是最重要的资源。但在人类预期寿命延长的同时,财富却未必会自动增加。因此我们见到的一个现实是:由于超长存活,人类对长寿的担忧早已超过了对夭折的恐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除了“人活着,钱没了”的景象以外,还有另一种情形:那就是许多老人并不缺钱,但他们活得不快乐,因为他们感觉孤独、寂寞,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老人的生活质量。不经历与老人特别是高龄老人的相处,可能根本无法理解老人对交流的那种渴望;那种对被呵护、被抚慰的巨大心理需要。我有一个邻居,一位年近90岁的老教授,身体和脑子都还不错。老伴早已去世,儿子和孙子与他同住。白天儿子儿媳上班、孙子上学,他自己就会推着轮椅四处走走。有时转到楼下的商业街,一个人雕塑般地坐在那里,表情呆滞地望着来往的行人。每见此景,我总会生出一种莫明的心痛。我猜想,具有这种孤寂心情的老人绝对不在少数。
由此看来,养老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财务资源问题或者财富管理的问题,即钱不是老人感受快乐的充分条件,而只是必要条件。人是社会动物,老人除了基本的衣食住行的需要以外,由于他们曾经有过的健壮代之以羸弱、敏捷代之以迟缓、自立代之以依赖,种种反差的强烈对比,让他们比婴儿、少年和中年更加敏感、更加多愁善感,因此,更需要一种除了生活关怀以外的精神抚慰。
但我们又不能不承认这样的现实,即使再孝顺的孩子,在目前竞争激烈的现实条件下,他们也无法完全放下手头的工作去照顾年迈的父母。平衡尽孝与个人职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成为困扰许多中年人的两难。“子欲养、亲不在”是子女的一种遗憾;但“子欲养、力不足”又何尝不是一种痛苦的纠结!中国特别是城市中目前存在的421的家庭结构,更是让居家的老人享受儿孙绕膝的欢乐实在是许多人难以享受到的奢侈品。今年的全国老龄工作会议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全国65岁以上空巢老人将超过5100万,占全国老年人口的23.08%。如何能够解决这样一种两难的困境,让年迈的父母能够拥有快乐感、具备安全感、消除孤独感,享受老年的神闲;而与此同时,让子女们能够安心工作,享受中年的潇洒?这是一个值得全社会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大问题。
今年4月11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以基本养老保险为重点,加快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规划特别强调,“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政府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中无疑需要承担重要的责任,但面对目前我国老龄化率的加速和社会养老服务体制建设的严重滞后所形成的巨大缺口,单有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政府及社会和个人各方力量的合力应对。特别是政府、市场双方应当在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和商业养老社区方面携手并进,各司其职。由于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兴办投资大、周期长、收益慢,导致民间资本缺乏足够的热情。这就需要政府制定、出台对养老机构的税费减免政策给予扶持。
而在各种养老模式中,我认为商业养老社区无疑是一种颇具发展前景的市场方式,因为它相比其他的养老方式更具备让老人享受晚年幸福生活的各种基本元素。不仅如此,商业性的养老社区符合供求规律和分工理论,并且,具有较强的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它在让需求者“体面生活”的同时,又使供给者能“体面赚钱”,由此能够形成供给与需求的良性循环,保持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当大力发展商业养老社区。
总而言之,应对老龄社会、解决养老问题,政府责无旁贷、社会、企业都有义务;同时,个人也必须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为未来养老早作合理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