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保险风险管理新模式专题研讨会专题演讲
主讲人: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 王和博士
非常高兴来参加这次由918棋牌娱乐平台官网入口网址是多少
主办的“风险识别与控制——财产保险风险管理新模式研讨会”,我非常认同关于新模式的提法,我认为这是我们中国保险业,特别是中国财产保险业在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面临的一种新挑战、新任务和新突破。
我国财产保险业经过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过去五年的发展。应该说我们取得了一个骄人的业绩,这点我觉得是有目共睹的。大家可能注意到我们2006年的保费总量大概是1500个亿。(经过)五年,今年我们(保费)大概能够突破4000亿。也就是五年我们从1500亿到4000亿。
此外我觉得非常可喜的是,今年的财产保险将实现承保的全面盈利或者说全面的承保盈利。我觉得行业实现承保盈利,这是一个指标,但是我觉得我们更看中的是这个行业实现全面盈利背后的支撑,就是什么来支撑这个行业的全面盈利。我觉得这里有两个问题,一个我觉得我们现在面临的行业的全面盈利是基于行业经营理念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大家可能都有体会,这两三年来,行业的经营理念、行业的生态环境得到了一个本质性的改善。第二是基于数据真实性上的呈现。我认为是“70号文件”(编者注:《中国保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财产保险市场秩序工作方案》(保监发[2008]70号),简称“70号文件”)的支点效应已经充分显现。
我们在肯定取得成绩的同时,其实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我国财产保险业正进入一个瓶颈期。这个瓶颈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规模和效益,速度和质量,或者说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效率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所以,传统的观念和经营模式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这对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
早期我们更多是采用粗放式发展的模式,特别是在业务发展和机构扩张的初期。我们采用的是“捡到篮子里的都是菜”的模式。在这种定价体系不完善、市场秩序不规范的大背景下就出现了全行业经营效益的严重恶化。之后,我们意识到这个问题了,我们意识到粗放式发展的危害,特别是在公司治理结构和偿付能力监管双重压力下。认识到“好苹果”和“坏苹果”的问题,提出了风险选择的理念,提出了差异化的经营。包括差异化的定价和差异化的资源配置。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公司,比如阳光(保险)的“红、蓝、黄”这种经营方式就是一个分类的概念,知道有不同的“苹果”,而且不同的“苹果”给不同的价格。这种做法无疑是有效的,是推动行业进步的,而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觉得这是整个行业发展的一个基本轨迹。但是我们今天的研讨会,谈的更多的是面向未来。我想,面向未来,有两个趋势,一个是客户经济时代;第二是大金融的背景。我们要问,在这两个前提下,我们这些做法(选苹果的做法)还能不能持久?我觉得这是值得商榷的,这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一、 行业转型问题
我想大家现在都非常熟悉的一个词是“转方式”或者“转型”。2008年初,保监会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就提出了“转方式、调结构”的命题。这个命题的提出来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但是关键问题是实现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途径和方法。也就是,行业要回答方式怎么转的问题。
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推销一个观点,我觉得未来中国保险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是基于新技术创新应用的模式创新。具体来说,包括了发展模式和盈利模式两个问题。即行业要回答:靠什么发展,凭什么盈利的问题。我觉得,新技术和新模式的融合与互动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这与前不久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我国未来发展的主基调是高度一致的,即“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我想基于这种思路,关于财产保险业未来的问题,特别是要从业务和技术的角度去看如何使科技进步和创新成为我国财产保险业未来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核心动力。
二、 转型的基础性思考
在这里,我想从根本性基础性的观点和大家分享。另外我想在这里说一点,这次应学会之邀来参加这个活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听说这次会议的与会人员大多数属于专业技术人员。我很愿意跟大家交流,我的观点是“如果中国保险业要回到专业化和技术化的道路,我觉得可能在座的是关键,或者公司特别是总公司层面的专业技术人员是支撑这个行业未来转型转向专业化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支撑。”
第一个我想说的观点是:没有不好的业务,只有做不好的业务。这里涉及到西方经营管理的一些经典理论,如“二八理论”、“蓝海战略”,我一直不敢苟同这些理论。因为你花五块钱在街边就能买到一本所谓的“经营秘笈”的书,里面就有所谓的“二八理论”,我觉得它肯定不是经营管理的秘笈。不久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叫《险企业务结构怎么调》,里面我对所谓的“蓝海战略”提出了一个质疑,我把这段话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提到“这个世界本无绝对的蓝,也无绝对的红。心悟,秉持价值经营的理念,脚踏实地、精根细作,‘红海’中也能看到蓝天白云。心迷,好高骛远、急功近利、投机取巧、违背规律,‘蓝海’用不了多久也会被整的血淋淋的。要知道欲得净土,先净其心。心中有蓝海,处处是蓝海。”回到业务的层面,我们曾经说过货运险、家财险是好业务,就一拥而上,不惜砸进高费用。最终发现也不怎么赚钱。我们曾经说车险是不好的业务,这两年在保监会的指导下,踏踏实实的做,现在车险也开始赚钱了。
第二个要分享的观点是:财产保险业即将告别“价值转移”的年代,而进入“价值创造”的年代。具体地讲,以往我们财产保险业经营的基础是简单的应用大数法则,这种经营的特点是基于价值转移的再分配管理。是一种简单的价值管理和大数法则运用,是一种基于静态、存量和等量的管理。而我认为,未来我们是基于一种价值创造的动态、减量和分享式管理。基于这种思考,我们必须确立并优化行业在相关产业链中的中枢地位。站在一种战略的高度,采取一种前向和后向的思维。重新整合被保险人的利益,发挥保险的正外部性特征,实现对于社会风险基于主动管理的再造。在推动相关产业效率提升的同时,维护被保险人的利益,促进自身的发展,从而为全社会创造福祉。所以我说,保险业如果要基于创造,一定要基于自己的中枢地位,即保险公司是被保险人的代理人。例如汽车保险,要前整合厂家后整合4S店。
第三,价值创造的灵魂和核心是基于新技术创新应用的模式创新。展开来讲,未来我们面临两方面的压力,一方面是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向保险业的经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它将挑战保险的基础观念。例如教科书上的保险利益原则,但是未来这个观点一定会受到挑战,会突破传统财产保险的边界,向“价值链”甚至“价值宇宙”延伸。那么,如何去延伸?我觉得唯技术创新或者新技术的应用是出路。如果我们要用更加主动的思维看这个问题,金融的泛化也将是一个趋势。保险要在这个趋势中保持主动,就不能“被泛化”。而我们应当主动的去参与到泛化的过程中。刚才Dennis讲到的观点中的“超越保险思维”的观念,主动实现的途径是基于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另外一方面,保险经营的环境也向保险服务和风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被保险人希望得到更加便宜周到和便捷的服务。这种服务、效率和成本之间的矛盾如何化解,我觉得也是要通过创新技术应用。二是财产保险经营的环境,从国外发展的实践看,下一个周期我们也将面临保险欺诈和道德风险问题。而且,这个过程中,技术犯罪将成为一个重要特征。曾经我在国外的一个资料看到,国外的火灾保险有相当大的比例(10%-30%)是欺诈造成的,这是在国外已经很重视(火灾保险)的情况下的比例,它有很高的技术作支撑。因此要“以技制技”,通过创新技术解决这些问题。
以上三点就是我就转型过程中的基础问题做的思考。那么怎么做,我想从中国财产保险业的历史和现实的视角来带大家一起看看这个问题。首先我要给大家将两个故事。一个是猪尾巴的故事。早年,保险公司在开展农业保险过程中,承保了生猪养殖保险,为了确保不出现二次索赔,理赔人员在定损核赔之后,就将生猪的尾巴割掉,作为已定损的识别标志。即凡是没有尾巴的生猪意味着已经赔付过了,以防止道德风险。另一个是划线承保。在早期,特别是1998特大洪水之后,保险公司在承保一些低洼地区财产保险的时候,采用了一种划线承保的方式,即在承保建筑物上用红漆划一条线,双方约定:如果洪水的水位不超过红线,保险公司不承担赔偿责任,这条红线就是一种绝对免赔额的概念,是一种非常原始和初级的风控方法。
这两个案例都是早年风险控制的办法。不难看出,我们的前辈当时就已经意识到风险是需要管理的,但是当时苦于技术的缺乏和应用新技术的认识不够,只能采取这样原始的做法。在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这一代保险人,特别是在行业转型的大背景下,应该更多的从根本上思考行业未来的经营模式。而这个经营模式的问题还是基于新技术创新应用的模式创新。新技术和技术创新为这个行业的创新提供了无限的想象能力。我们不妨回想过去30年技术带来的变化,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这样我们就有更多的理由相信许多“正统”将被颠覆,许多不可能将成为现实,因为,没有什么不会变化:时间与空间;感受与参与;互动与移动;物联与人联;虚拟与现实;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互联网、搜索引擎、移动技术、3G技术、GPS、物联网、身份识别技术等,能够使这个世界实现更透彻的感知和度量、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能化。关于这个话题,我前几年写过一个东西《2010保险猜想》,里面谈了十个领域的设想,各位如果有兴趣可以去找来看看。
新技术时代,所有公司处于同一起起跑点,无论老公司大公司抑或新公司、小公司。前者认识到这点可以避免龟兔赛跑的错误;后者意识到这点则可以创造阿里巴巴和百度的奇迹。理念在此过程中显得很重要,就是说大家都要意识到通过技术创新就能达到实现模式创新、客户创新、市场创新。另外,除了理念先导外,创新人才将成为关键。市场需要既熟悉保险业务又了解新技术领域的“两栖人才”。我们的现实问题是,这游走于技术与业务两界的两栖人才不够,两界的互动也不够。新技术层出不穷,经营管理面临的问题也层出不穷,同时客户与市场、现实与潜在的需求也层出不穷,这三者如何去对接?对接得好就是3G,就是机会。那么要做到这一点,一个重要的前提是跨界的研究。一个重要的基础是两栖人才的培养。所以,现代企业找到和培养这样的人才远比资本和技术更重要。
三、技术应用的思考
(1)全球眼和GPS技术应用。近年来随着车险业务的快速发展,理赔服务和道德风险防范问题日益突出,而且,形成一种“此消彼长”的态势,与此同时,保险公司的查勘定损压力,不仅体现在成本上,也体现在专业技术层面。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保险行业利用全球眼技术,开发了远程定损系统,结合网络技术,实现了专家团队集中、专业、高效的查勘定损,彻底解决了看似难以解决的矛盾。同时,无论是控制道德风险,还是降低成本方面,也起到了非常显著的作用。另外,在查勘车上配备GPS系统,能够使查勘人员的调度实现最佳和高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就车险业务而言,与风险相关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移动,所以,移动频率、距离和范围应当是定价的主要因素,因此,早年国外就提出了“按行驶付费”(POD)的定价模式,即基于里程表的计价。但如果我们把GPS,把物联的概念引入,就可以推动POD2.0版,即更加精确里程和按照行驶区域的定价。
(2)关于健康险。 健康保险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的结论将成为历史。基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不对称问题、资源制约问题、时间与效率问题将不再成为问题。如果我们用物联网时代的思维去看健康管理问题,一种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互动式健康管理将成为未来健康保险的基础,更加先进的感应终端,使“望闻问切”不再需要面对面地实现,这方面任天堂的“WII”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同时,不仅是治疗方案的个性化,甚至基于诊断报告的个性化药物配制工厂和配送体系的出现,将使医疗资源利用和治疗效果提升均将出现革命性的飞跃。
(3)关于货运险。未来的商业将由“三流”组成: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货运险如果仅仅跟随物流进行转型,成为物流综合险的话,还是远远不够的。从信息流的角度来看,保险的介入,特别是对于从起运地到目的地风险的跟踪,不仅能够实现产品身份的识别与追溯,能够彻底解决产品质量与源产地的问题,还能为产品质量保险与责任保险提供水到渠成的条件。基于此早先关于三聚氰胺奶粉事件时我们其实也是从奶粉的源头做了些研究的。另外从资金流角度来看,对于物权的有效控制,利用保险机构信用中介机制,能够解决、确保交易风险降到最低,能够促进国内信用保险的发展。这几年商务部一直在推动此事,它需要一个网络来支持。
(4)关于农业保险。农业保险的特点是风险相对较大,且管理难度也相对较大,经营的成本相对较高,而且,容易引发道德风险。同时,还涉及一个巨灾问题。所以,大多数国家和保险公司不愿意去碰这个领域。而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面对。如何破解农业保险的难题,我认为同样要依靠技术创新应用,中国人保财险在保监会产险部的指导下,在这方面开展了积极的探索,如利用3G技术解决了牛奶保险中的标的识别问题,利用耳标技术实现了能繁母猪的承保管理问题,最近我们成立了灾害研究中心并与中科院遥感所合作,通过共同成立“遥感空间信息技术保险应用联合创新中心”,融合科研力量和企业资源,共同推进遥感空间信息技术与财产保险的融合创新。核心是针对农业保险经营中承保与理赔方面存在的问题,探索研究民用航空遥感无人飞机航拍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农业保险“按图承保,按图理赔”的模式。
(5)关于云计算。大家应当都注意到了,未来保险业的发展会进入一个微利时代,这是必然趋势。我们一定要有未雨绸缪的心态。怎么做?就是要结构性、战略性地降低成本。成本战略需要管理与技术两个方面展开。从技术的角度看,在“基础架构即服务”的背景下,云计算,特别是“企业云”技术给了我们巨大的想象空间,让我们对生产环境提供和控制手段实现均有了全新的认识,我曾讲过,中国文化有一个很好的沉淀,四个字——“形散神聚”,我认为这是解决管理包括云计算的核心所在。何为形散神聚?未来在对销售支持、客户的服务、网点的支持上,越分散越好,但这种分散如何处置好与风险控制的问题、跟标准化的问题、与技术的问题(是个问题)。什么叫“神”?就是“管控”。管控必须是集中地,处理好这个关系非常重要。
四 模式创新的思考
我还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模式创新的问题:推动经济根本性进步的驱动力便是模式创新!我们如何去实现?要把握好10个字:“客户是基础,价值是灵魂”。所有的模式创新离不开这10个字,偏离了它,你的模式创新将会受到挑战,这10个字是根本的东西。它的基本诉求应当是围绕着如何留住客户、如何为客户创造价值,我认为这是中国保险业发展转型的基础逻辑。关于这个问题我有三点与大家分享。
(1)基于制度性思考的行业定位问题。保险业应当扮演信息与专业中介的角色。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有狭义与广义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无知者无畏”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主观与客观间的差异叫做风险,不对称性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市场与社会地位。作为消费者,他怎么知道医院的成本是多少?怎么知道4S店给做的维保要收2000元合理与否?也许这个成本就只有200元。所以对于个体来讲是不具备信息优势的。现在社会上讲,要叫消费者自行培养消费能力,恨不得把所有的消费者培养成所有领域的专家,这根本不现实。我觉得可以通过保险,把被保险人利益集合起来,通过市场,利用专业优势,形成相关利益群体的一个利益抗衡机制。这在欧洲的汽车业已经做得就很好:欧洲保险联盟与欧洲汽车生产联盟、欧洲汽车修理联盟天天打架,你敢让修理费太高,对不起,我明天就提你这个车型的价格,因为汽车厂家开始是靠卖车赚钱,后来是靠卖配件赚钱,现在一辆车的配件到中国至少涨了四倍。车卖的很便宜,到最后修理费很高,谁去制衡他?靠保险啊!其实保险业就是应担当起这种责任。我们在保监会和行业协会的推动下已经建立了信息平台,这就是很好的基础。
(2)客户价值管理概念(CVM)。核心是解决客户盈利能力问题,而不是企业的ROE。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客户,特别是他们的消费基因(DNA)问题,全面导入客户终身(生命)价值管理的理念,实现从CRM到CVM的跨越,成为客户价值的优秀代理人和管理者。其中,未来“生活方式保护”问题是保险业需要关注的重要领域,而跨期安排将成为核心内容,个人财富账户管理模式、“实物养老”模式将成为关注的重点,特别是“四星级酒店 + 甲等医院 + 老年大学”的“实物养老”模式,还有就是“养老保险进社区”问题,也值得高度关注,其核心是使养老不再孤独和偏远。再如国外的汽车金融模式,建行的“易安家”模式均是基于这样思考的实践。
(3)保险公司的公众性问题。我的观点是:保险公司是天生的公众公司,无论其上市与否。保险公司的经营对象从根本上讲是对被保险人的“负债”,是被保险人资产(价值)管理的代理人。如果我们回到民事代理法律关系的层面去思考这个问题,就应当理解保险资产孳息的所有权均属于被保险人,保险公司作为代理人的合理报酬是代理费。保险公司越早明白这个道理,越早付诸实施,就越能够在未来的市场上赢得主动,因为,被保险人和社会迟早会明白这个道理。相信大家听过刚才FM Globa的介绍,就更能够理解我推销这个观点的“用心良苦”。
作为今天会议的合作伙伴之一,FM Global公司在模式创新上无疑是先行者。尽管大家知道它是被逼出来的,它原来并不想自己做保险公司,是买保险都买不到了,就决定自己做,它的成立恰是对当时保险业一个极大的讽刺。我一直在关注、认同、研究这家公司,刚才Dennis Bessant先生用很多途径分享了他的很多观点,我对于其内涵的理解是两大块核心内容,第一,是技术实现减量。他们认为风险是可以管理的,并且是公司经营的基础,他们提出一个很具挑战性的观点:工程师的价值大于精算师。这可能会颠覆很多人的观点,这么理解它:精算师最终是被动的计算,而工程师是主动的管理。这一点很值得关注。第二,分享推动共赢。从分享的角度讲,它一开始就用相互这种组织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所有权与利益分配的矛盾。通过公司治理结构,一开始就把公司的定位处理好了。这是我的理解。
今天作为这个论坛的合作伙伴FM Global公司就是在模式创新方面的先行者,这也是我一直关注、认同和研究这家公司的原因。他们今天以“一种通向共赢和持续发展的途径”为题,跟大家分享了他们对这个领域的认识和实践,而我想再跟大家分享我对FM Global模式内涵的理解,它包括了两个核心内容:技术实现减量与分享推动共赢。从减量的角度出发,他们认为风险是可以管理的,并将其确立为公司经营的基础,所以,他们提出工程师胜于精算师的理念。从分享的角度出发,他们采用互助保险的公司制度,从根上解决了所有权和利益分配问题,通过公司治理结构,从一开始就把自己的定位问题解决好。
各位同仁,面向未来,新技术带来的变化和机会远不止我们今天看到和谈到的这些,EN-V电动联网车和基于GPS的区域车流控制系统将彻底颠覆汽车保险,人类基因技术将彻底颠覆生命表,气候变化将给保险带来怎样的影响……,其实,我们可以想象和实践的还很多,但这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而行的前提是知,希望通过更多这样更加务实的研讨会,能够推动行业认知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