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保监会副主席黄洪在参加由和讯网主办的“首届中国寿险发展论坛”时就保险业供给侧改革发表题为《顺应趋势 坚持规律——加快推进人身保险业供给侧改革》的演讲。他表示,保险业发展已经由“需要国家”发展到了“国家需要”的阶段,但针对消费需求的变化,有效供给尚未形成,最突出的体现就是老百姓获得感还不够强,目前,中国只有不到5000万人拥有长期寿险保单。 针对引发社会热议的“万能险”,黄洪指出,万能险、投连险是顺应消费者需求诞生的保险产品,如果行业的阶段性改革不能顺应财富管理的发展趋势,人身保险行业在金融发展格局中必然会边缘化。但他同时也强调,在顺应趋势的时候“不能舍本逐末”,须坚持“保险姓保”。 至于如何才能推进行业的供给侧阶段性改革,黄洪也提出了解决方案,包括建立产品、机构退出机制;针对部分公司产品同质化严重,过度出售短期高收益理财产品,甚至出现收益率、结算利率倒挂问题的产品,要予以清理。而之前引发行业强烈关注的《人身保险产品监管规定》以及《关于改革完善人身保险精算管理制度的通知》亦已经出台,周一即有可能正式下发。 针对少数保险公司大玩资本游戏,导致业务杠杆高,甚至虚增资本的问题,他也明确表示,将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严肃追究虚假增资的刑事责任。 此外,他还强调,要加快建立保险公司退出市场的法律规章体系,让该退出市场的保险公司真正退出市场,强化对高管的责任追究等,完善对保险公司实际控制人和重大资金运用的监管制度,防止保险公司沦为实际控制人的融资平台。 以下为演讲全文: 从国家需求层面看,保险业发展由“需要国家”逐渐转变为“国家需要”。从社会需求层面看,保险消费需求的主导结构和层次结构,消费者的年龄结构和消费习惯已经发生变化。行业关于服务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承接政府职能转变需求,满足老龄化、个性化、高端化、网络化消费需求的意识成为主导,但相应的有效供给尚未形成,老百姓的真实感受就是获得感不强。 中国保监会从去年开始在做一件事,就是我们通过中国保险技术信息公司对全国各保险机构的保单进行登记。我们登记的保单大概是14亿张,这个保单的数量看起来非常庞大,大概每一个中国人有一张保单。但实际上大概我们用长期寿险的标准来衡量,13.7亿中国人,真正购买了长期寿险保单的只有4千多万人。 但为什么有14亿张保单呢?因为大量的保单都是短期的,特别是短期意外险。总的来讲,老百姓对我国寿险业的改革发展成就是肯定的,但同时老百姓的获得感并不强,这一点我们从长期寿险保单的覆盖能力可以看得出来。在市场化国家,一般一个人最少有一份长期寿险保单,或者是两到三份的长期寿险保障,而我们现在只有不到5千多万人口拥有长期寿险保单。 当下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一个速度变化、结构调整、重力转换的复杂转型过程。从表面上看是总量问题和周期性矛盾,实际上是供给体系的创新能力无法适应消费需求的变化,是结构性的有效供给不足,这是宏观经济面临的普遍问题,保险行业也不例外。不能因为眼下保险业发展迅速、资产规模快速扩张就对改革有所懈怠。只有居安思危、预见未来,才能拥有未来、站上保险强国的舞台。 《史记·太史公自序》有言:“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自然规律如此,行业规律也不例外。我们谈人身保险行业供给侧阶段性改革,首先要遵循行业的经营规律,顺应行业的发展机制。从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角色和定位中寻求调整的路径和方向,要遵循行业发展的经营规律,坚持保险性能。 人身保险的本质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是将个人的生存、健康、养老等风险应用大数法则通过保险公司转为众人共担的风险转移和分散机制。人身保险公司起源于风险保障,并在不断丰富、完善个人、团体风险保障体系中取得发展,这是行业安身立命之本,也是行业的核心价值所在。后衍生出的储蓄和财务管理功能也是服从和服务于风险保障的核心功能,有主次之分、先后之别。推进行业阶段性改革,必须始终坚持风险保障加长期储蓄的根本定位,坚持“保险姓保”,不能舍本逐末,更不能本末倒置,否则就是“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要顺应行业发展的趋势,正视财富管理。 人身保险起源之初只有意外险、定期寿险等保障类业务,后来扩张到终身寿险、养老保险,储蓄与保障一样成为人身保险的天然成分。1956年,荷兰的保险公司针对人们对财富保值增值的需求,开发了全球第一张投连险。这一险种迅速在欧洲热卖,以英国为例,目前投连险在英国保险市场的份额超过50%。 1979年,美国的保险公司针对美国经济滞胀、利率飙升、投保人大量用保单贷款进行投资等情况,开发了全球第一张万能险,将寿险功能进一步延伸到财富管理领域。美国寿险协会显示,万能险自1979年在美国诞生后大受欢迎,到1989年即获得了38%的市场份额,此后常年保持在35%—40%左右的市场份额,是美国保险市场的主流险种、主流业务。 万能险、投连险自2000年引入我国便引发了保险消费者的青睐,万能险、投连险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三成。 上述数字说明,万能险、投连险产生于经济环境的变化、产生于消费者的需求,是保险保障功能的延伸。如果行业的阶段性改革不能顺应财富管理的发展趋势,人身保险行业在金融发展格局中必然会边缘化。要顺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服务于根本需求。 随着财富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老龄化,老百姓不仅需要当前在行业占据垄断地位的寿险产品,还需要长期护理保险、养老保险解决养老的后顾之忧,要大力发展健康保险缓解随年岁增长的医疗支出压力。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医疗支出里,老年人的医疗支出占全球医疗总支出的60%。全球的老年人大概10%左右,也就是说10%的老年人享有了全球医疗支出的60%,90%的中青年人享有了全球医疗支出的40%。这显示出发展健康保险的极端重要性,也显示出健康保险无限的发展空间。 同时,广大老百姓也希望寿险保单中积累的现金价值能够更加灵活地参与、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人身保险的产品和服务只有真正解决了人民群众生活中的这些痛点,让老百姓有获得感,老百姓才会买账。一切不以真实需求为出发点的产品都是花架子,一切不以满足消费者消费需求的为目的的营销活动都是无用功。推动行业供给侧阶段性改革就是要把消费者真实的人身保险需求照顾好,实现维广,这样行业才能实现永不衰竭的持续发展动力。 总之,在推进人身保险行业供给侧阶段性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顺大势而为、按规律办事,从需求出发,主动作为。 面对行业所处的供需阶段矛盾,推动供给侧阶段性改革,必须戳中重点,坚持导向,着力解决行业存在的无效和低端产能过剩,有效和高端产能不足等问题,理顺供给端,提高有效供给,倡导新的生产力: 一是要切除无效产能。目前寿险业在售的产品1万多件,但是真正有一定规模的产品不过1千多件,大量没有保费收入的产品消费行业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系统资源,对于这些无效的产品供给要建立退出机制,使之主动退出保险市场。 针对“保险姓保”,监管部门将强制提高保险金额、已投入保费和保单现金价值的比例,坚持保险保障功能,对违背保险原理、偏离保险本质的保险产品坚决不予上市销售。 对一部分保险机构存在的一些难以养活自己的僵尸保险机构,要支持公司主动清理,同时要加快监管部门的行政许可制度改革,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的作用。 二是要清理低质业务。当前部分公司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过度出售短期、高频、高收益理财型产品,部分保险公司甚至出现万能险不收任何费用,投资收益率与结算利率倒挂等现象,诱发了利差损、现金流等风险隐患,监管部门要加快完善现行的监管制度措施。 昨天我们已经出台了两个(文件),一个是《人身保险产品监管规定》,同时出台一个重要文件,《关于改革完善人身保险精算管理制度(的通知)》。这两个文件核心就是如何有效的解决人身保险供给端的问题,出台之后必将非常有力的推动人身保险供给侧的阶段性改革,大大提升人身保险的有效供给。周一大概能够出来。 这些政策,包括我们对精算制度的一些规定,对提现的一些总量调控,同时,监管部门将建立产品的回溯机制,强化总精算师、相关高管等人的责任,防止公司操纵产品参数、回避监管。 三是要有效控制杠杆。目前少数保险公司借助复杂的金融产品和交易结构,用保费收入进行自我支出、循环使用、增加资本,或者通过抵押保险公司股权增资,或者通过其他资金向保险公司注资,放大了业务杠杆以及放大了经营风险,针对这些问题,监管部门将完善法律规章,严肃追究虚假增资的刑事责任,修订《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强化向保险公司投资资金来源的自由性限制,将保险公司的杠杆控制在合理的水平,防止系统性风险的产生。 四是降低成本。2013年以来保监会分三步走,先实现了保险定价的全面市场化,主流人身保险产品价格下浮20%左右。尽管如此,行业一些保障类的产品价格比国外、香港地区还是要高。例如发生地的地区差异、管理和人员成本、以及风险管理安全能力弱带来的产品的安全边际高都有直接影响。当然也有部分监管政策给公司增加的成本。 一方面要大力推进保险公司体制机制改革,改造管理机制,开展创新等方式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这一方面,我们监管部门对于公司体制机制的改革正在研究一些监管措施,公司体制机制改革的主体和内在动力都在公司,但是监管部门要通过一些监管措施的设计来倒逼公司,不改不行。监管部门不能代替公司去改革,但是可以通过政策来引导、倒逼公司体制机制改革。 如果这一块的改革我们不能够有效地进行,实际上人身保险行业供给侧阶段性改革,不管监管部门下多大的力,都将很难取得实质性的成效。 当然,另一方面,监管部门也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精简审批事项,降低监管成本,为行业减负。 五是补齐行业短板。近几年香港人民币健康保险保单受到内地人的欢迎,暴露出内地人身保险业在高端医疗保险、长期资产负债管理、医疗风险管控等领域有效供给能力的不足,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短板,行业必须增强健康保险、长期寿险、养老保险的有效供给,实现能够应对在老龄化后保险消费需求从购买家中老幼受益的寿险转向本人受益的健康险、储蓄类两全保险、养老保险的变化。 要提升长期资产负债匹配管理能力,增强寿险利益通道、汇率波动等风险能力,增强消费者购买长期保障类产品的信心,加强基础数据的积累,加强对大数据和新型风险管理理论的应用,加强风险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同时也要加大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从人才技术人力等方面为行业切实提高有效供给、提供有力的支撑。 人身保险领域供给侧的阶段性改革取得成功需要多方面的政策环境支持。 第一需要正确的舆论环境支持。2015年人身保险行业取得保费收入已经位居世界第四位,成为新兴市场的领头羊,但我国人身保险总体仍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有机遇但是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必须加快改革的步伐。在推进行业供给侧阶段性改革的进程中,我们欢迎媒体监督和参与,希望听到媒体建设性的意见,希望听到媒体善意的批评,更是需要媒体引导社会大众,防止社会大众的误读。 第二,需要有力的政策引导。政策引导、政策支持是引导市场要素流动的灯塔,当前要抓紧完善税优型健康保险的试点工作,解决试点中存在的问题,尽快将这些政策在全国的实施,汇聚更多的人群。 应加快出台个人税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政策,疏通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中的技术壁垒,综合运用税收杠杆,促进商业健康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形成新的增长点。 发挥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制度作用,完善长期寿险佣金税前扣除标准,鼓励、保证业务的发展,加快完善保险机构开办养老的土地税收、人员优惠和医疗报销政策,加快养老服务和医养结合的发展。 第三需要配套的法律保障,要加快建立保险公司退出市场的法律规章体系,让该退出市场的保险公司真正退出市场,还会激发市场主体,切实提高有效供给。要强化对保险公司高管的责任追究,对职业生涯的珍惜才能调动他们勤俭尽责。要完善对保险公司实际控制人和重大资金运用的监管制度,防止保险公司沦为实际控制人的融资平台,使保险公司的股东真正把心思运用于经营保险的正当场合。 四,需要稳定的经营环境。稳定的环境才能孕育稳定的改革,在推进供给侧阶段性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切实防范风险,维护行业稳定。要在切除无效产能、低端产能的同时,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积极探索新的组织模式、新的供给模式、新的商业模式,推动行业形成新的发展动力,积极培育行业新的增长极,避免行业发展的大起大落,引发流动性风险。在实现明确阶段性改革的方向和路径以后,坚持循序渐进、稳打稳扎,切忌急刹和猛管,酿成改革风险事件,要准备好议案,把改革调整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风险进行精心谋划和应对方案,确保供给侧阶段性改革平稳推进。 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供给侧阶段性改革需要兼顾当前,着眼长远,务必保持正确的定力,使出洪荒之力,立即和平稳的推进行业供给侧阶段性改革,为行业保持强劲的发展动力、推动我国人身保险业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贡献。